暑假热度最高的电视剧《小欢喜》收官了,热度却依旧不减。这部电视剧聚焦于三个备战高考学生的家庭,引起了大量学生和家长的共鸣,在社交媒体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不少人都大呼剧情过于真实,仿佛在电视剧里看见了自己的高三生活。《小欢喜》为什么会引起不同年龄阶段观众的关注?他们都关注哪些话题?热议的背后反映了什么?本期RUC新闻坊对16471条相关微博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采访了众多学生,告诉你当我们在讨论《小欢喜》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通过“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以“小欢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我们选取一个月内的16471条相关微博对2,477,612字的内容进行词频分析。
如图1所示,在除了针对剧情本身的讨论中,最受关注的剧中人物有英子、董文洁和宋倩。英子在剧中和母亲宋倩有很多矛盾,尤其是在志愿选择上,英子直接对母亲说想要离开她,所以想去南京大学。从英子的角度来看,妈妈的控制欲和高压政策令人窒息;但从母亲宋倩的角度来看,要强的单身妈妈对女儿的牵挂与依赖也令人心酸。在中国,很多家长与孩子缺乏良性互动,由于缺乏适宜的表达,父母的爱和辛苦未能为子女所感知,使得代际之间出现互相无法理解的困境。这一点,中国家长和孩子都感同身受。
图1
词语大小和颜色深浅与出现频率有关,字体越大,颜色越深表明词语出现频率越高。
(数据截止时间为2019年9月2日12:00)
去除演员和剧中人物姓名后,从图2中我们发现,最受关注的关键词有孩子、妈妈、教育、高考。大家的高关注度反映出当下社会严重的教育焦虑,在中国,高考素有“一考定终生”的说法,高考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它从来不只是高三考生一个人的战役,而是整个家庭需要共同战斗。而这其中,母亲往往扮演着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角色,不少年轻人认为剧中的三位母亲和自己上高三的儿女相处的样子,简直就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为了子女学习而过分焦虑的母亲形象,很容易让年轻人有代入感。另一方面,这部剧也让妈妈群体仿佛在电视剧里看见了自己,2017年UC大数据发布的《中国妈妈焦虑报告》指出,一二线城市的80后妈妈是最为焦虑的人群。学区房和子女入学是排名最靠前的两个焦虑问题,都与孩子教育有关。
图2
词语大小和颜色深浅与出现频率有关,字体越大,颜色越深表明词语出现频率越高。
(数据截止时间为2019年9月2日12:00)
受关注次之的话题有成绩、压力、人生。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个人承受越来愈大。在剧中,董文洁和方圆的家庭遇到了中年职场危机,又遭遇了父母被传销骗80万带来的财政危机。父母人到中年,承担的压力并不比高三学生承担的成绩压力少,这也是此剧吸引了众多不同年龄观众观看的原因,几乎处于每个不同人生阶段的人都能在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此外,比较受关注的一个话题是亲子。亲子关系,尤其是备战高考中的亲子关系会有很多变化。剧中宋倩为了让女儿英子专心学习,房间装了隔音材料,安了能从外面监视的玻璃。希望将女儿的一举一动牢牢掌握在她的手中,这种来自父母的高压教育在我们的采访中并不少见。很多学生表示上了高三以后,自己的父母比自己还重视自己的成绩,父母会尽一切努力,诸如陪读、送饭,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生活。而高考后的报志愿更是亲子矛盾的高发期,剧中的乔英子因为想上南京大学天文学,而她的妈妈希望她报考北航,两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部分内容不少的人都觉得很有共鸣,有很多采访对象表示在报志愿等做选择时,父母往往会不沟通而直接替他们做选择。
在这部剧中,高考、中年危机等话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全民性焦虑,剧中人物精彩的表演,更是激起了网友的回忆与共鸣。剧中的人物摆脱了标签化的父母与孩子的形象,既有孩子面对家长的管教出现抵触和不理解的情绪,也从家长的角度还原了当下中年人面临社会和家庭双重压力的现实状况。剧中的父母与孩子各有各的苦衷和不易,剧本创作者为亲子冲突提供了双面视角,也为父母和孩子互相理解、彼此体谅提供了空间。
每个人对于高考和父母都有自己的独家记忆,为此,小编们采访了很多经历过高考的学子们,一起听听他们的高考与小欢喜。
小郑:
高三时我住校,我爸妈给我送早餐会捎带很多份,所以说我当时差不多承包了半个班级的早餐——这其中也包括我后来的女朋友。
当时学校还给年级前几名提供了不熄灯的宿舍,结果我们一排不熄灯宿舍就开始攀比谁熄灯得晚,从十点半到十一点半、十二点半甚至一点半。其实到十二点半大家都不想学习了,事实是大家会开始互相串寝:“诶,你也还没睡啊,你在学什么?”后来,不熄灯寝室又演化成了“吃夜宵寝室”,两三个人轮流躲在小阳台上吃一份榨菜蛋炒饭,也经历过老师来查寝的惊险时刻,现在回忆起来那个炒饭是真的香呀。
苓子:
我是艺术特长生,4月之前一直都在忙艺术考试,只有2个月能专心学习,情绪一直濒临崩溃。一次爸妈晚上带我去数学老师家补习,我在路上一边吃水果一边哭,“为什么谈恋爱的人都比我考得好”。
高三时,家人在吃上面特别照顾我,精通厨艺的姑父还专门来做饭给我吃。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他烧的干辣椒烧红眼鱼!那是五月份的时候,只有我们大连才有的红眼鱼,我特别喜欢吃。还有一种小小的、白白的面条鱼,做成小菠菜面条鱼汤,再打个鸡蛋、滴几滴香油,非常好吃!还有我妈,总怕我上火,就成箱地买山竹,因为山竹性寒败火。结果我把胃吃坏了,吃成了“胃寒”,于是她又“逆天改命”,开始成箱地买性暖的荔枝。(无奈.jpg)
洛繁:
高三真的是一场全家的战役,原本“老年人作息”的爸妈,到了高三一定要等我十一点洗漱完再睡,怕外面的食物不卫生,早上五点半就起床给我准备早餐。当然,高三的我也很忙,对于他们的这些改变我都知道,但没有多大的感触,学习还是比较散漫。
后来有一天下大雨,我爸披着雨衣骑着自行车来接我,我坐在后座,感觉他蹬自行车一场吃力。到了小区门口,远远看见妈妈来接我们,当我们走到屋檐下他们脱下雨衣的那一刻,迎着灯光,我看见他们深深的黑眼圈,新生的白发格外刺眼,前额和鬓角被雨水浸透了。
那天回到家我偷偷哭了,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感觉,但更加明晰自己所背负的期望和责任。
开始尝试养胃的梅梅:
现在再去回想高三备考那段时间,发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时候刷了多少道数学题、背了多少篇英文范文、模拟考错了多少个理综选择题,反而是那段连接着家和学校两点一线、不长不短的柏油马路。
作为一个理科生,而且还是一个高考数学拿了满分的理科生,报志愿的时候身边所有人都劝我选金融经济类的专业,毕竟以后好找工作。但是我这个人吧,性喜闹,光是脑子里想想以后要端坐在办公室里搞一辈子钞票我头都大了。高中的时候又喜爱卖弄笔墨,闲得没事就写点檄文探讨社会问题,胸怀一腔愤青热血,于是乎便梗着脖子跟我父上母上说我要学新闻我想当记者,最好还是战地记者那种level的。
然后我妈就炸了。其实我也挺理解她的,毕竟自己的孩子放着冬暖夏凉的办公室不坐非要在外面跑东跑西一年还挣不了几个钱,不管放哪个家长身上应该都不会举双手赞成。
在知道我的小九九之后,我妈就开始锲而不舍地劝我回头是岸。明着说完暗着说、自己说完再拉上我爸一起说。可我这个人吧,又有点倔,八头牛都拉不回来的那种,填志愿的时候还是在第一志愿上写了新闻,然后在我妈幽怨的目光下喜滋滋地点了提交。后来我妈也慢慢妥协了,可能觉得我开心比什么都重要吧。
嘤嘤嘤嘤:
出了成绩之后妈妈很想我读法律,甚至还带我去见律师朋友试图感化我,但我坚持读新闻,最后家人还是尊重了我的决定。也不是没有争吵过,那时候个性签名就挂着“热烈中挣扎,冷静中沉淀,压迫中骄傲,独立中讲和”,直到今年夏令营结束,我把它改掉了——“希望你拥有灵感和力量”。大概是觉得已经挣扎过了,有了些沉淀,可以为自己骄傲了,也可以和父母讲和了,那么接下来,全心全意地为了灵感和力量前进吧。
没有皮的皮:
高考前的那个晚上失眠了,谁能想到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失眠经历交给了高考。
那天晚上本来感觉自己心态还挺好的,结果关上灯躺在床上,翻过来覆过去死活就是睡不着。睁着眼听着墙上钟表的秒针一圈一圈地转,心里越来越慌。就这么捱到两点多,还是毫无睡意,摁开手机看了一眼屏幕上的时间,接着我就崩溃了,心想自己这回可真是完蛋了。
然后我就特没出息地哭了出来,从床上爬起来,跑到我妈床前把她摇醒。她睁开眼看我哭的稀里哗啦的,起身就把我牵回我的房间,然后搂着我,隔着夏天薄薄的睡衣一下一下地拍着我的背,跟我有一茬没一茬地聊着天。具体说了什么不太记得了,大概就是“没关系、别担心、没事的”之类的安慰话。大概三点多的时候,我才终于睡过去。
第二天上午考语文的时候,脑子里真的是一片混沌,但没想到的是,昨天晚上没睡好反而让我的午觉睡得特别踏实,于是下午考数学的时候特别精神。我本来数学属于拖后腿的,结果高考那次超常发挥考了全班数学最高分,也算是剧情反转了。
舟维山:
高考之前,大概三月份的一天,我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学不进去,于是就翘课出去瞎逛。出了校门搭上一辆公交车,一直坐到了海边。初春风很大,海水也很凉,很醒神。下了公车又徒步走到两三公里外一个教堂,教堂里没有多少人,很冷清、很安静,我突然犯怂,没敢进去。然后又走到一个小学,隔着栏杆,看到小学生在上体育课,叽叽喳喳的很吵。不知不觉地溜达回了学校,不巧在走廊上撞到了班主任。本来以为会挨骂,但班主任只是说了一句:“下不为例,赶紧回去复习。
阿昕:
高三最难忘的事情是我有一个暗恋对象。我从初中开始就喜欢他,高中文理分科时他去了理科,我去了文科。我那时从QQ上找到了他的生日,然后花了三天时间做了一个黏土的小王子,等他从食堂吃完饭上楼的时候亲手送给他。结果他说:“今天不是我的生日。”我的手都伸到一半了,他没有接礼物,就走掉了。我平时考差了都不会哭,但是那天一回教室我就哭了。就像方一凡追陶子时那样,当时我觉得自己“心都死了”。
我还手抄过一首诗送给他,他回了我一个纸条,模棱两可地表达了劝我好好学习的意思。于是我就把那张纸条贴在我的桌面上,一边看一边学。我的整个高三生活就围绕着学习和暗恋这两件事儿。